欢迎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双馨网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与造物游”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1-10浏览次数:519


 在历时一天半的紧张议程后,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承办的“与造物游:第二届晚明艺术史研讨会”于20191229日中午落幕。会议期间,来自海内外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5位艺术史界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就晚明艺术史的相关主题展开讨论,为学界同仁及场内外观众带来了高质量的主题报告。本次会议是南京艺术学院继2015年第一届晚明艺术史研讨会之后,经过四年精心筹备,第二次主办以晚明艺术史研究为主题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议,会议引起热烈反响,本次会议全程由在艺网进行了现场直播,在线听会人数近一万七千人,刷新了在艺网的在线观看记录。



1228日上午830分许,研讨会开幕式在南京艺术学院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刘伟冬教授致开幕辞并宣布研讨会开幕。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夏燕靖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发表了简短的会议致辞。开幕式由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谢建明教授主持。


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刘伟冬教授致欢迎辞


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致辞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谢建明教授主持


第一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先生主持,演讲者为黄惇、严晓星、郭亮、陈彦君。南京艺术学院黄惇先生讨论了晚明“摹古”印谱中对同时代文人书画家制印的临摹现象,并提出晚明的仿印风气可追溯至以赵孟頫为始的早期文人篆刻家。独立学者严晓星先生由新发现的人见竹洞致东皋禅师信简,以两人间的39封通信为研究对象,谈到明末清初遗民东渡乞师的往事,及由两人交往而带来的日本琴道中兴。上海大学郭亮先生联系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传统的鱼鳞纹水波与西方地图绘制中的点状、云绸水波纹等,探索利玛窦来华所绘地图中的“意大利家法”与明代图像传统,以见明末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接受与壁垒。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学者陈彦君,从《日记故事》系统中的“二十四孝”图式的确立与传播谈起,从整体的角度讨论了该系统孝子图像与其他系统同类图像的区别,并由此延伸讨论了地方政治对明代出版业的影响,借由蒙学读本反思了晚明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文化之间的流动与影响问题。


第一场


第二场由中国美术学院万木春先生主持,演讲者为萧平、赵琰哲、朱万章、付阳华。在该场交流中,报告者集中关注了明末女史画家以及士人肖像主题。来自江苏省国画院的萧平先生,就女史画家中的“双侠”马守贞、薛素素的作品展开讨论,并呼吁学界应该对女性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投以更加密切的关注。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赵琰哲女士则接续萧平对晚明女性画家的评述,将目光转向柳如是、黄媛介这两位女性艺术家及名士钱谦益的交往,及这一交游圈的产物《柳隐、黄媛介山水合卷》,并介绍了作为闺塾师的“职业女性”黄媛介及同时代更多的闺秀画家、名妓画家,和她们鬻画为生的职业生涯。中国国家博物馆朱万章先生讨论了从清初到清末的徐枋画像,联系其遗民画家代表的身份,分析徐枋画像的图式来源,从刻本等材料中探寻名贤、学者形象与遗民肖像的关联。中国人民大学付阳华女士由《侯朝宗像》这一带有叙事情境的肖像画及其作者曾鲸出发,联系年轻的像主侯朝宗即侯方域青年得意而很快陷入在政坛与时局两相交困的局面,讨论了文人像主在画面经营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谈及了作为《桃花扇》艺术形象的侯方域在不同历史机缘下的重构——像主自我构建与读者理解的错位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场


第三场由江苏省国画院萧平先生主持,演讲者为夏燕靖、李若晴、曲艺、蒋方亭。在这一单元的汇报交流中,报告者多将视线集中在艺术作品作为史料的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先生以文震亨《长物志》的“赏物观”为线索,探讨了“赏物“、”鉴物”、“造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由“赏物”、“鉴物”提高审美品位,进而促进“造物”的发展,而文震亨的“赏物观”实为文氏家族四代书写的积累,是传承而来的生活理念与人生境界,“赏物”理念值得现代人的回望与反思。广州美术学院李若晴先生通过《三省边备图记》为观众揭示了明末战争和动荡的一面,以《图记》中表现官军与山寇肉搏、攻战的几幅版画为中心,讨论了晚明广东地区的山寇问题,及官方为应对此问题而采取的军事、文教措施。南京艺术学院曲艺女士介绍了“上帝”图像在晚明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结合文献和图像两方面材料,展示晚明耶稣会士在教义和传教策略上的平衡和妥协。香港中文大学蒋方亭女士由晚明文坛领袖王世贞定制的运河纪行图册谈起,联系王世贞本人的治史理想及其与潘季驯等治河名臣的交往,介绍了晚明内河治理的情况,并认为这套图册既将治河功绩传之后世,又传达并践行了王世贞兰台令史的个人志向。


第三场


第四场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了晚明思想转变、理论更新对画论及绘画创作的影响,本场主持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朱万章先生,演讲者为韩刚、李安源、杨晋绮、张曼华、黄铮。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韩刚先生认为,明末清初儒学自“尊德性”至“道问学”思想转捩对画学转变的影响在董其昌、“四王”一系“士人画”上表现地尤为明显,而徐渭、石涛一系“文人画”直接沿袭了“尊德性”画学思想并发扬光大。南京艺术学院李安源先生从对董其昌画论的校注中,发现了“画不可熟”常被引用为“画不可不熟”的现象,通过搜集各种版本的董氏画论并比对,从源头上加以辨别;且以苏轼、顾凝远的艺术理论为旁证,辨析考证董其昌的生熟之辨。伦敦大学杨晋绮博士探讨了徐渭“舍形悦影”绘画观念的论述基础、具体实践、以及后世画家的接受与再创造。南京艺术学院张曼华女士认为,晚明绘画中对自然的关照并没有因为崇古、摹古的时风而消弭,山水与笔墨,即自然与画并非对立的关系,它们相互成就,是共同构筑晚明山水画风尚的要素。来自日本立命馆大学的黄铮先生以丁云鹏、陈洪绶的版画创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讨论了文人画与木刻版画之间的张力。


第四场


28日晚,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先生在闳约大讲坛进行了专题演讲,题为《图像中的细节与整体——中国古代绘画的视觉语境》,以对李嵩《货郎图》、《吕洞宾过岳阳楼图》、(传)李嵩《月夜观潮图》、李公麟《五马图》四件作品所作的个案研究为例,说明了视觉语境对于图像的解释具有重要的限定作用。


南艺宏约大讲坛


29日为会程的第二天,在两个场次的学术汇报中,共有八位学者与场内外观众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新发现。第五场由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主持,演讲者有黄小峰、奇洁、庄明、赵晟。本场议题的共同之处在于,研究者都将关注点集中在了对图像本身的读解。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先生接续了他在28日讲座中关于细节和语境的读图方法,在明代盆景爱好和光学仪器发展的语境下,分析了董其昌《燕吴八景图》中《西山雪霁》和《西山暮霭》两开。北京画院奇洁女士细观《牡丹亭》中的《写真》图像以及《千秋绝艳图》等作品中的薛媛图像,结合中国古代自东晋以来的女性揽镜形象,观察了晚明社会中由男性书写和描绘的女性形象,此时的女性自立意识增强,但在男性社会中,她们的阐释空间仍然是缺失的。中国美术学院庄明女士则把目光投向十五世纪的夜晚,以沈周《千人石夜游图》为起点,讨论了从明代精英与大众动态区隔中诞生的“夜游”,及在个人思想及社会变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文人群体关注感性体验的内转倾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赵晟先生于黄向坚《万里寻亲图》云贵山水的奇险胜景中,展现了这位实景画家如何以其精湛的技艺及惊人的创造力,完成这一纪录片式的系列巨作。


第五场


第六场由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先生主持,演讲者有张长虹、倪葭、陈婧莎、柳梦洁,主题集中讨论了晚明的鉴赏活动与艺术市场,这些研究多涉及晚明鉴藏界的重要人物李日华、汪珂玉。上海大学张长虹先生从美术史出发,结合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探究了晚明以降唐寅的社会接受现象,提出唐寅形象之所以能被各种艺术形式吸纳,同时与晚明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唐寅的个人特质有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倪葭女士则以图文互证的方式解开一桩《赤壁图》双胞胎疑案,认为项元汴与李日华收藏的两幅《赤壁图》原为一本,即金人武元直画、赵秉文和词、元揭傒斯跋的版本,系画商将此本一拆为二,挖款重组卖给两人。广州美术学院陈婧莎女士由流布于全国各地的苏州片版本《清明上河图》,讨论了赝本在《清明上河图》的传播、名品形象的构建,及其进入普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上海大学柳梦洁女士从对《珊瑚网》的文本分析以及对嘉兴汪氏家族的交游圈的考察,归纳了汪砢玉的艺术观、鉴藏观,和他矛盾却不失可爱的晚明鉴藏家形象,这一形象堪称晚明社会儒士的生动写照。


第六场


在六个场次的主题报告全部结束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为本次研讨会作学术总结,表达了对资深学者的敬意,以及对青年后学的鼓励,他认为“与造物游:晚明艺术史会议”已经成为我国艺术史界的一个品牌会议,会议聚集了我国美术史研究最有研究活力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并寄望未来能够将会议的影像做成一个具有学术史梳理的展览。最后,南京艺术学院李安源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谢,对为本届研讨会热情支持的专家学者、论文集出版方湖南美术出版社,以及会务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作学术总结


南京艺术学院李安源教授致谢

至此,为期两天的“与造物游:第二届晚明艺术史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现场照片:







(文字:蒋云柯,摄影:邱明,编辑:耿婕)





2002-2014 中共南京艺术学院委员会 宣传部 版权所有 ©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74号
Copyright © 2014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Powered by 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苏ICP备05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