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双馨网
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庆祝南京艺术学院建校110周年|新文科视域下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者:nysxw发布时间:2022-12-17浏览次数:16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助力新文科建设再落实、再深化、再突破,推进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12月16日下午,我校举行“新文科视域下高等艺术教育发展高峰论坛”。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陶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鲁晓波,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星,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我校党委书记俞锋,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凌浩,副院长詹和平,党委常委、副院长张捷,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咏梅,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彤,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邓硕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论坛。张凌浩、詹和平分别主持论坛开幕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论坛同步线上直播。

陶诚代表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向本次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们致以亲切问候。他强调,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实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了新部署,也为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是要深刻把握时代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要抓紧构建完善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队伍;三是要积极参与艺术行业产业实践,勇于担当,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责任使命。

陶诚要求,要进一步探索高等艺术院校开展艺术生产创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路径,坚持开放、包容、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大学所独具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关照现实、升华实践、照亮生活;要大力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理论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积极开展制度建设,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站稳中华文化立场,主动发声向世界解读中华文明、中国文艺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武世兴在致辞中指出,高等艺术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等艺术教育领域下的新文科建设、提高艺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一是要强化价值引领,推动艺术教育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要加快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数字化转化,推动艺术类课程思政示范课共用共享;二是要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明确新时代文科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既融入中国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又借鉴世界发展的最前沿成果,构建立足中国融通世界的新时代文科自主知识体系;三是要深化交叉融合,积极探索推进艺术与文理工农艺的交叉融合、艺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艺术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批艺术教育的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和核心师资团队,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艺术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艺术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范式。

俞锋强调,近年来,南艺主动对标新时代文化发展对艺术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呼应新文科发展的新趋势,突出“四新”建设,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南艺风格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突出“价值培育之新”。积极构建以“养心、弘文、精艺、力行”为主要内容的“四美四育”美育育人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系统化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二是突出“育人平台之新”。抢抓国家“双万计划”契机,全力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架稳夯实本科教育“四梁八柱”;三是突出“育人模式之新”。探索形成“学科融合、专业融通、方法融汇、政企融入”的“四融”培养体系,构建“跨学科教学联接、跨学院专业联办、跨专业展演联创、全校性教学联动”的培养新模式;四是突出“交叉融合之新”。在巩固传统艺术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大力孵化、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积极推动艺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着力构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的学科专业新布局。

张凌浩主持论坛开幕致辞环节

詹和平主持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各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各自学校的新文科教育改革与实践,从教育变局的世界经验与历史经验出发,共同思考新时代文科教育的新理念、新使命与新方法,探讨艺术教育的新机制、新发展与新格局。并就新文科建设如何守正创新、识变应变、求变通变,以及艺术教育与艺术学科如何创新融合、结构优化、提质发展进行热烈讨论。

詹和平主持论坛主旨演讲环节

高世名以《人文与科技的双向会通——作为“新文科”的美术教育》为题就美术教育展开阐述,表示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既是要在现代学院体系中发扬中国艺术的传习之道,又是要实现中国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研究和创作中,新文科不能只是学术层面的话语,还需要对中国以书画为核心的美术传统,进行一系列学理性地梳理,重新发掘出中国书画教与学、研究与创作的核心命题和精神内涵,使之变成“可传之统”、“自新之教”。

鲁晓波以《设计:以科学精神人文情怀驱动创新》为题,认为设计学科的建设,引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育人体系、服务体系融为一体,实现以学科基础为依托、知识更新为核心、育人服务为根本的系统性的变革。研究设计学科发展规律,能以高规格把握变局中的世界趋势,回应新技术、新时代的现实和未来的挑战。要从学科方向设置、学科内涵、学科评价三个维度,促进体系改革发展,强化中国设计学科的自主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交叉融合的设计学科体系。

周星以《宏观视域把控与微观落点关切:新文科建设与新学科目录关系》为题,表示对于艺术学科而言,新文科建设具有独特意义,它既要求学科针对于自己的艺术领域之中要有精深的了解,同时还要求能够向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习。新文科建设从宏观理念上、从它对于适应时代的需求上,都有很好的设计,它给予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相对应的整体人文社会科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黄昌勇以《新时代新文科:专业艺术院校的使命与担当》为题,谈到高等艺术教育应该分层分类进行管理,对高等艺术教育进行重构和顶层设计,重新梳理治理、管理和评估体系。要增强文化自信,从根源上去扭转意识、认识自身,建立艺术教育的中国学派。

彭锋结合《学科目录调整与艺术学专业建设——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为例》认为,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我国当前文艺实践结合起来,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精神结合起来,将中华文化的可辨识性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

刘伟冬以《新文科建设与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为题,从确立人才培养新使命、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新内涵、创造艺术教育新方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新文科的平台上实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实现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宣传部)



2002-2014 中共南京艺术学院委员会 宣传部 版权所有 ©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74号
Copyright © 2014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Powered by 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苏ICP备05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