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美好生活与新设计范式”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该研讨会为2024“新设计·新范式·新生活”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校党委书记俞锋、校长张凌浩,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龚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刘悦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曹楠,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张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夏燕靖,上海交通大学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傅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陆邵明,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管宁,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支锦亦,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院长刘曦卉,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陈列展览部)所长、研究员张乐,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尔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吴剑,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理事长张展,美的集团洗衣机事业部设计经理、高级用户研究工程师孙铭超,范颂尼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飞利浦家电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设计总监李晓文,飞鱼设计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深圳市一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人吴冬,以及兄弟高校和行业领域的20余位代表和嘉宾、各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张捷主持。
俞锋在致辞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强调生活美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实践在审美重构中的作用。他指出,学校发起此次系列学术活动,旨在探讨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会议的深入研讨,将共同发掘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的传承发展与转化创新之路,使之有效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设计的具体实践之中,推动中国设计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俞锋致辞
龚良在致辞中从生活与设计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探讨了美好生活与新设计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高品质交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博物馆应通过创意策划设计来呈现过去的生活或文明状态。他认为,美好生活的当代表达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采用符合当代人审美观和舒适度要求的设计产品。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以及创意设计,更旨在融入今天的美好生活,迎接新征程。
龚良致辞
开幕式上,俞锋与龚良共同为“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揭牌,张凌浩宣读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关于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倡议。倡议约定,以国家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战略要求与时代发展的当代性新语境为协作目标,围绕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的传承发展、转化创新与国际传播,进行从当代设计理论的积极建构到各领域的主动实践,使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设计的具体行动之中。
俞锋、龚良为“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揭牌
张凌浩宣读“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倡议
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合作院校与企业代表合影
张捷主持开幕式
会议期间,邀请了国内院校专家与行业专家进行了一场主旨演讲和三场精彩的分论坛演讲,并同步举办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及其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23ZD13)、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高质量发展研究”(批准号23AG016)推进会。主旨演讲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美术与设计》常务副主编熊嫕主持。
主旨演讲环节,龚良以“展览艺术与生活美学”为题,深入阐述了展览作为生活美学媒介与话语的学术观点。他从展览及生活的双重维度,思考了生活美学在日常中的渗透及其普遍价值。龚良以南京博物院的“在此——中国古代生活美学”展为例,指出该展览巧妙地将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生活美学与陈列艺术的和谐共生。他进一步强调,生活美学的根基在于人与人的交往,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尤为凸显。龚良还细致讲解了展览艺术与生活美学如何相互促进,特别是如何通过展览发掘并传递美好关系。南京博物院的“民国社会生活”展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街肆印象”展,便是这一理念下的杰出代表,它们生动诠释了展览艺术与生活美学的深度交融与共赢。
夏燕靖以“传统手工艺视域下的生活美学与当代转型认知”为题,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如何塑造并体现生活美学的独特价值。他提出,集物之美、追求生活的仪式感,是传统手工艺视域下生活美学的核心体现,这既是一种对物质文化的精致追求,也是对精神生活的深邃寄托。他通过挖掘历史文献、梳理文物等考据史证的史学方法,生动再现了过往时代的生活美学场景。他强调,这一研究并非简单的怀旧或取悦,而是旨在探寻生活美学深厚的历史渊源,重新发现和珍视被时代遗忘的生活美学品质。通过这种方式,捡拾起丢失的生活美学,深入品味精致独特的生活气韵,从而为当代生活注入更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夏燕靖作主旨报告
刘悦笛在“‘新中式美学’的返本开新”的论题中,从当代“新中式”的兴起切入,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全面复兴现象。他提出,这一复兴实质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在美学层面的深度融合。刘悦笛将李泽厚先生开创的“实践美学”与当前的“生活美学”相贯通,认为二者均归属于以人为本的“有人美学”学派。基于此,他主张通过恢复传统审美与当下生活的积极关联,来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质。这一理念凸显了生活美学以“美生活”为手段,最终实现“好生活”的根本旨归,彰显了美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刘悦笛作主旨报告
祝帅在其演讲“设计与日常生活研究:路径与范式”中,深入阐述了设计在当今社会中已然发生了角色转变。他提出,设计已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更成为了一种理解和连接日常生活的创新媒介。通过精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与当代文化脉络,设计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贴合其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他认为,日常生活的深入研究为设计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正逐渐成为推动设计创新的重要力量。此外,他还观察到设计与史学发展之间的相似之处,即两者都逐渐从宏大的叙述转向对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细致探索。这种转变意味着设计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的需求,而是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情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祝帅作主旨报告
曹楠在“智能创意设计”的演讲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创意设计相结合的前沿话题。他首先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具备像人类一样的自主创意能力。这一问题不仅触发了听众的思考,也揭示了计算创意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重点。曹楠通过大量前期研究,精炼出智能创意设计的三个核心范式:数据范式、算法范式和交互范式。他认为,数据范式侧重于对设计元素的解构与重组,算法范式致力于模拟人类创意的生成机制,而交互范式则强调人机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示,他生动诠释了这些范式的实践应用,并展望了智能创意设计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挑战。
曹楠作主旨报告
张凌浩以“中华生活美学思想演进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价值转化”为题,深入阐述了从中华生活美学发展而来的系统性设计思想体系,及其与当代设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从先秦的哲学奠基,到宋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再到明清的理论总结,这一过程揭示了“生活”与“审美”间美学关联的逐步深化。生活从抽象哲理转变为具有美学意义的现实,日用器物设计也融入更多文人意趣。张凌浩进一步指出,这一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设计理论和实践紧密呼应,为面向日常生活、遵循自然、以雅韵美学启迪设计及保持精神内核的中国设计提供了新路径。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可推动中国设计迈向更具深度与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
下午,三场分论坛在校内同时进行,分别是“生活美学与设计创新”“设计文化与思辨”“生活美学思想与产业创新实践”,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学者的关注。三场分论坛,三场思想的盛宴,专家们通过各自视角做美好生活构建与新设计范式的深入探讨。在这里,智慧的火花激烈碰撞,学术的殿堂熠熠生辉。精彩内容,敬请期待后续推送。
论坛现场
作为“新设计·新范式·新生活”系列学术活动的开篇,本届“美好生活与新设计范式”学术研讨会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中国文化传承与数智创新省高校哲社实验室、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共同承办,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南京博物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福建论坛》《人文艺术与美育研究》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及其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23ZD13)、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高质量发展研究”(23AG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现代转译设计研究”(24AG021)的学术指导,汇聚了国内17所高校和行业企业的20余位专家与产业精英,围绕“美好生活与新设计范式”主题,挖掘中华生活美学、传统文化、艺术乡建与设计范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设计观点与策略,深化对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解,探索当代设计的研究范式与实践路径。
研讨会在国际设计话语建构中展现了其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为推动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引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设计中绽放新光彩,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优质的生活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嘉宾(部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