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简介
《江南丝竹演奏人才培训》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紧密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赋能国家非遗(2006)传承发展、涵养青年民乐家自信担当”主题,依托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深厚的江南丝竹演奏传承底蕴与学科资源优势,汇聚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资深教授组建教学团队。项目以培养兼具科学演奏方法与创新创作能力的复合型江南丝竹演奏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推动江南丝竹乐种传承发展、江南丝竹音乐技法表现和江南丝竹风格作品创作与传播,让中华优秀乐种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作为“幸福的音乐”所具有的安顿心身、涵养性情、崇文树雅、化育人文等功能作用。
二、项目实施背景及特点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多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应全面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因此,高校不仅要发挥人才培养作用,还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中,承担起社会教育职能。
江南丝竹作为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优秀地方乐种,古称“清音”“国乐”“十二细”,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白居易《琵琶行》里描述的“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便是我国中古时期丝竹乐发展的证明。明代嘉隆年间,魏良辅等戏曲音乐家在创制昆曲水磨腔时,组建了丝竹乐队伴奏形式,是对丝竹乐的继承发展。随着昆曲艺术的影响力扩大,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演奏丝竹乐器的音乐班社,使得江南丝竹乐种盛行全国。2006年,江南丝竹获批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乐种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演奏技法、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乐队编制灵活,音乐风格细腻柔美,清新悦耳,形成了“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江南丝竹音乐不仅对中国当代民族乐器表演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在数百年间成为中国文人雅集的重要江南音乐样式和重要母系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变革和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作为民间乐种的江南丝竹出现了教学传承后继乏人、民间生存土壤受限、舞台传播越来越受挤压等情况。特别是散居民间的江南丝竹传承人逐渐减少或老龄化严重,新一代乐团专业演奏员受多元音乐风格的吸引,少有人投入江南丝竹演奏传承工作中。因此,“江南丝竹”乐种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江南音乐母语、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之美的音乐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其演奏人才培训,刻不容缓。
(二)实施特点
1.弘扬南京艺术学院江南丝竹教学传统:郑觐文、卫仲乐等江南丝竹名家曾于民国时期在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上海美专任教,甘涛、程午加、瞿安华等江南丝竹演奏名师及徐振民、高厚永、茅原、伍国栋、刘承华等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曾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他们培养了一大批笛箫、二胡、琵琶、扬琴专业和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创作优秀学生,继承发展了江南丝竹艺术,享誉海内外。其中,一批优秀学生如钱方平、芮伦宝、阎爱华、张翠兰、刘石、王珣、欧景星、刘强、童莹、任洁、王璇等先后留校任教,形成良好的江南丝竹音乐艺术教学传承机制和教学传统。本项目基于南艺音乐学院民乐演奏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对前辈江南丝竹名师的继承,进一步弘扬南艺江南丝竹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传统。
2.打造演奏、创作与理论研究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针对江南丝竹乐种发展历史与现实特征,本项目集中开设演奏技法教学、名家名曲排练实践、历史审美理论与学术写作、形态分析与音乐创作等丰富多样的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重点聚焦学员演奏技法母语习得、理论修养提升、音乐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训练。
3.汇集当代江南丝竹演奏、研究和创作名家现场授课: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牵头,组织顾冠仁、伍国栋、吴玉霞、张维良、朱昌耀、邓建栋、王键、杜小甦、林东坡等校外名家,与本校专家、学者,打造由老、中、青三代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家、理论家、作曲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建立系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群,进行现场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继续发挥南艺在江南丝竹音乐传承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三、培训项目简介
(一)国家艺术基金简介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二)项目主体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简称“南艺”,是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百年高等艺术学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也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艺术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前列。1912年,我国新美术运动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奠基人刘海粟先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颜文樑先生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于江苏无锡社桥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2月8日完成合并工作,该日后被定为南艺校庆日。1958年华东艺专迁址南京丁家桥,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1967年迁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1978年,获准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高等院校,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南京艺术学院与时俱进,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成为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为江苏省江南丝竹音乐教学的重要阵地,百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江南丝竹音乐的代表人物。学院拥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4个本科专业,8个系科。现有专任教师90余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博士生导师10余人。学院于1978年全国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音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音乐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年获批音乐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目前,已形成本科、学术型硕士、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博士教育教学协调发展的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格局。2016年以来,音乐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近两轮学科评估中均排名“A-”。音乐学专业现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二、三、四期建设项目,获教育部“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现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
四、培训安排
(一)培训时间
根据《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申报指南》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协议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的相关规定,《江南丝竹演奏人才培训》项目培训总时长60天,集中培训时长为60天(2025年8月25日-9月30日为第一阶段,2025年10月27日-2025年11月27日为第二阶段),均采用集中授课方式,要求学员须全部脱产学习。总体日程如下:
(二)培训地点
1.集中授课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汇报展演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剧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
(三)培训名额
本项目培训面向全国预招收学员30人。
(四)课程设置
报到时间:2025年8月24日;
集中授课第一阶段:2025年8月25日—9月30日,33天;
采风:9月13日;
集中授课第二阶段:2025年10月27日—11月27日,28天;
结业音乐会:11月27日。
本次培训项目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观摩采风。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授课,实践课程与课后分琴房练习结合,帮助学员夯实课堂技法练习和排练学习效果。
演奏实践课程模块:技术技巧训练、分组训练、八大名曲合奏排练、名家名曲合奏排练、新作品排练等;
理论研究课程模块:江南丝竹历史源流、江南丝竹音乐审美、民族音乐学理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等;
创作实践课程模块:江南丝竹音乐形态分析、江南丝竹风格音乐创作、作品研讨修改等;
学术写作课程模块:江南丝竹文献选读、江南丝竹演奏文献解析、研究现状写作、研究选题研讨与指导等。
(五)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主要针对学员课业完成的质量进行打分,具体标准(以百分计):
1.出勤率占20%;
2.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40%;
3.音乐会展演汇报占40%。
经评定、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
(六)主要师资及课程安排
(七)培训成果
1.探索融演奏、创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完整江南丝竹音乐艺术课程体系;
2.强化训练江南丝竹演奏技术技巧及其运用能力、即兴演奏能力、理论研究能力、作品创作能力,培养30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演奏人才;
3.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等地举办至少1场高水平线上直播音乐会。
(八)学员管理
参训学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项目主体即时解除其参训资格,该学员不予结业,不发放结业证书:
1.培训期间发表违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有损党和国家形象及其他有关意识形态方面问题的言论的;
2.严重违反项目主体制定的管理制度,经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
3.无故旷课1次或以上,或出勤天数不足培训总时长90%的;
4.中期或结业考试、考核成绩不合格的;
5.在学习中给培训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
6.在学习、创作、训练和写作实践中,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
7.其他不予结业的情形。
五、培训对象
(一)学员遴选
学员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德才兼备,恪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学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45周岁。
学员报名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的;
2.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
3.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连续从事本行业工作满10年以上,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
(二)录取方式
项目主体组建招生专班,全面审核报名者提交的材料,综合评估,择优录取。录取结果于8月中旬后、正式开班前在相关平台发布。
六、报名事项
(一)报名时间
2025年8月18日24:00前。
(二)报名方式
采用网上报名方式,需提交的报名材料如下:
1.《学员简历表(含证件照)》(附件1,保存为PDF文档);
2.个人信息相关证明材料(保存在同一个PDF文档内),包括:
(1)身份证(正反面);
(2)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在读证明/职称证书;
(3)专业比赛获奖证书、荣誉证书等;
(4)音乐会演出照片及节目单;
(5)在职人员,需提供所在单位出具的《脱产学习证明》(附件2);
3.代表本人演奏水平的视频(文件总大小不超过1G/MP4格式)。
(三)材料提交
请将上述报名材料1-2,及本人演奏视频上传至百度网盘后生成的链接,一并发送至电子邮箱:ny2025jnsz@163.com(邮件主题命名为:X 省X市X单位+姓名+江南丝竹演奏人才培训项目报名)。
(四)学员报到时间与地点
报到时间:2025年8月24日
报到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101会议室
七、其他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培训费用
本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参加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往返交通费、培训期间的食宿、学习费用均由项目主体承担。关于交通费报销请参见附件3《培训学员往返交通费报销说明》。
(二)联系方式
报名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86********9423
联系邮箱:ny2025jnsz@163.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4号
邮编:210013
(三)著作权规定
学员在本项目中学习撰写的论文、学习创作的作品发表时,应标示出本培训项目名称。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南京艺术学院在公益性宣传推广活动中,有权无偿使用学员在本项目中的学习、创作成果,并行使相应展演权、放映权、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表演者权和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等著作权相关权利,有权无偿使用学员的肖像、姓名等。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和南京艺术学院所获得的著作权授权许可的方式为普通授权许可,行使本项目约定的著作权授权许可权利的期限是学员报到之日至著作权保护期终结,行使本项目约定的著作权授权许可权利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国家和地区。学员一经报名则视为认可上述事项。
(四)注意事项
双方本着诚信的原则,凡参加培训学员,视为已确认并遵守招生简章的各项规定。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管理严格按照南京艺术学院有关管理制度执行。本简章最终解释权归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江南丝竹演奏人才培训》主体南京艺术学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