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双馨网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南艺

【荔枝网】奋斗者的故事 韩淑英: 教学三十载 书写蒙古族舞传奇2018年03年14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3-20浏览次数:45

    “英格米妮”是蒙语,意思为快乐的精灵,是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常务副院长韩淑英教授的蒙语名字。韩淑英在30多年的舞蹈教学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前进,倾注所有,传承着草原民族艺术的绵绵薪火。

  

  

     力求完美  对每个学生负责

    “碗顶上去以后要找一个自己最舒服的点,也不要太靠前,也不要太靠后,把它压一压,头皮就没有那么松了。”在南京艺术学院演艺大楼的一间舞蹈教室里,韩淑英正在教舞蹈专业大一女生顶碗的要领。今年58岁的她,示范起来毫不含糊,清脆的硬肩、绵延的柔臂、细碎的抖肩……处处体现出一名舞蹈家的精湛技艺。

  

    “不光是对舞蹈对动作,更多的是她传递给我们的她对蒙古舞的那种热情和热爱。”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大一学生刘馨悦深有感触。

  

  

    韩淑英从小生长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能歌善舞是她的天性。上世纪80年代,她选择离开舞台,做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力求完美是她的教学原则。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蒙古族的民族特点,将基础练习、技术技巧、传统舞蹈表演组合及教学剧目在教学中有机结合,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在刚开始教学生蒙古族舞时,并不顺利,很多学生都没有基础,韩淑英琢磨出了一套方法,“把人的走路把它舞蹈化,走碎步平步,脚跟脚心脚掌,让他们走,从大步中步开始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顶碗的规律。”

  

  

    每一次带学生排练舞剧,她都将年龄、身体状况抛掷脑后,皮磨破了、脚肿了都没有浇熄她的热情。从教以来,她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国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编导专题》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好评。她指导的《顶碗舞》、《股民咏叹调》、《吉祥乐舞》等多次在全省、华东六省一市等专业舞蹈大赛中荣获金奖、一等奖。去年,她创作的《紫泥清韵》,在江苏省第五届大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指导“特等奖”,并选送上2018年全国首届职工春晚演出。

    “韩老师对我们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要求都十分严格,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大一学生黎芷瑶在韩教授身上受益匪浅。

  

  

    民族艺术要继承发展创新

    民族艺术要继承,要发展,更要创新。韩淑英借鉴、吸收并深入挖掘了蒙古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民俗,并赋予了崭新的形式和神韵。她创作的《吉祥萨布罕》,就是从民间重新发掘了女子筷子舞。另一篇佳作《草原情》中“后三七揉臂”的动作编创,是对蒙古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此外,她还致力于支持外来舞种的引进,扶植青年艺术人才成长。她带的研究生中,不乏外国学生的身影。她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舞蹈人才,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艺术。

  

  

    卢忠杰是南京艺术学院留学生,是马来西亚华裔,“希望在这边学习到的,不光是舞蹈文化还是中国的其他文化,希望把中华文化能够带回我的国家,再继续弘扬。”

    今年,在韩淑英的指导下,研究生王玥编创了30分钟的中型蒙古族舞剧《诺恩吉雅》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王玥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蒙古族传统民间文化,感受一下蒙古族的民间魅力。”

  

    在韩淑英看来,希望蒙古族舞蹈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还需要吸收很多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等等很多姊妹艺术的优秀的东西来融合,要敢于去接受,在继承的的同时还要发展。”(来源:江苏教育频道/沈一秀 编辑/范文昊)

 

2002-2014 中共南京艺术学院委员会 宣传部 版权所有 ©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74号
Copyright © 2014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Powered by 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

苏ICP备05007126